引言:
本科生导师制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发挥教师教书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重要培养制度。为进一步深化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作为本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的重要举措,2014年首先在bat365在线中国登录入口试点进行,并从2016级本科生开始在全校推广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对传统本科生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与完善。在本科学习阶段,导师和学生一起,就思想、学业、生活、职业规划等进行讨论与建议,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2019-2020学年,bat365在线中国登录入口有6位导师荣获优秀本科生全程导师奖,他们分别是陈忠辉教授、冯吉利教授、吴丽丽教授、李涛副教授、王宏伟副教授和郑利军副教授。
优秀本科生全程导师——吴丽丽教授
一、导师风采
吴丽丽,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博士、博士后。2009年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任教,现任bat365在线中国登录入口副院长。2015-201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访问学者。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理事,《工程与应用学报》编委。连续两年获校级优秀本科生全程导师奖,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校级优秀教学质量奖3项、校级优秀课程1门,指导本科生参加北京市建筑结构大赛连续四年获得一等奖,参与的虚拟仿真项目获得北京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作为《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主讲教师之一完成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任务,成功登陆中国大学MOOC平台,同时该课程也获得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近年来主要致力于钢结构稳定、建筑幕墙柔性支撑体系的抗风性能,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受力性能,地下工程软岩支护结构以及装配式结构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项面上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等多项纵横向课题的研究,入选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计划,2020年度获评“越崎杰出学者”;在外文刊物、国内核心期刊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以第一、二作者共发表论文7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参与翻译专著1部,参编国家规范《钢筒仓技术规范》GB50884-2013。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二、三等奖共3项。
吴丽丽教授
二、学生指导成果与经验分享
作为本科生全程导师,吴老师秉持“用心沟通,用爱培养”的理念,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吴老师搭建起立体式的导师制培养机制,与同学们用心沟通;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学术讲座或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帮助学生开拓眼界,拓展思维;关心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吴老师认真履行本科生全程导师的各项职责,开展指导活动效果好,教学工作档案规范完整。吴老师连续担任6届本科生全程导师,累计指导本科生30名,2019年度考核为优秀。依据学校和学院相关文件,综合评价优秀。
吴老师所指导的2015-2019级本科生学习认真,成绩优良。2015级的深造率100%;不及格率低,2017级无挂科现象。目前2018级、2019级挂科率也较低。2016-2020年指导本科生参加北京市建筑结构大赛B组结构方向连续四次获得一等奖。在发表论文方面,15级盛单婕、16级丛琪明同学参与了学术论文的写作,其论文投往复合材料学报、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均已见刊。目前已安排学生撰写发明专利。所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设计获校级优秀毕业设计一等、二等奖共十人次,2020年所指导的五位同学中有三位毕业设计评为优秀。本科生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十人次,获得各项学科竞赛六人次,参加其他项目活动获奖六人次。
(一)立体式的导师制培养机制,用心沟通
大学阶段是一个大学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在此阶段中,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尚未稳定,心理表现相比成人来说更为敏感复杂。再加上大学的环境与中学时代截然不同,不论学习环境还是生活环境都是全新的,因此,同学们中间往往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帮助他们走过这段时期,建立一个由所有导师制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的微信、QQ群大家庭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这里不仅可以与学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缩短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加强不同年级之间的沟通交流,博士生带硕士生,硕士生带本科生,“传帮带”同样顺理成章地移植到学生之间的互动中(如图1所示)。对于刚刚入学的新生来说,第一次独自在新的环境中生活与学习,少不了对这所学校、这座城市以及对未来的迷茫,高年级学生能以切身经历告诉低年级同学少走弯路,哪些课程需要怎么去学,导师在这个过程中则需要给他们引导,让同学们尽早树立起大学的目标和人生的规划。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遇到的问题更多的是来自于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这个时候就需要导师更多地靠近他们,用心与他们沟通,时时给予他们鼓励与支持。立体式的导师制模式拉近了同学们之间心与心的距离。
图1 老师与同学、高低年级同学之间的交流
多见面,多互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除了通过线上的方式了解学生,在线下多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也是很重要的。定期的导师制会议就是一种很好见面的方式(如图2所示),通常吴老师会把各个年级导师制同学召集到一起,大家把各个阶段的问题摆出来集中解决,相较于线上来说,效率更高,效果也更好。其次就是以活动为载体,与学生进行线下的互动,氛围更加轻松随意一些,比如聚餐活动,一学期一般两次,在这样的欢乐的场景中,同学们更愿意分享自己的生活近况与当下所遇到的问题,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近了。
图2 本科生导师制师生交流会
(二)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
大学不像中学一样所有的重心全部都放在学习上,除了学习课本中的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学会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然而,当代的大学生中流行着一些错误的观念:上了大学就轻松了。正是被这些错误的观念所影响,许许多多的大学生上了大学之后,不重视学习,整天沉迷于游戏中,一个学期下来挂了不少科,严重的甚至影响到了毕业。这对于人才的培养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就十分重要。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习面对的最大问题有两个:首先是没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其次就是不能够坚持学习计划。对于第一类问题的学生,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作为参考,比如可以给学生分享一些自己学生时代好的经验,也可以让高年级的同学给低年级的同学讲解一下不同科目的特点,分享一些经验。对于第二类问题的学生,可以多给予一些关注,帮助其激发学习的内动力。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同组的同学多与之沟通交流,时常相互督促。在这样的模式下,同学们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并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效果,一些同学还分别获得了各类各级的奖学金(见图3)。
图3 多名同学获得校级奖学金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思维能力是人的各种思维能力中最重要、最宝贵、层次最高的一种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习近平同志指出,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可以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如图4所示)。学科竞赛既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生课外中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拓展综合素质的平台载体。学生们参与这类竞赛,能够从中获得许多宝贵的经验。
图4 同学们在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
其次,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学术讲座或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如图5所示),参加这类学术活动不仅可以让本科的学生提前了解研究生如何开展科研活动,为将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对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鼓励他们通过大创项目加入课题组和研究生一起参与到具体的科研活动中去。而且鼓励同学们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在学术交流活动中,学生可以了解到相关专业领域的一些最新进展,可以帮助学生开拓眼界,拓展思维。
图5 鼓励同学参加学术活动
在这样的教学安排之下,不少同学在各类竞赛中不仅获得了不俗的成绩,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实践意识,提高了他们的思考能力,为他们之后进入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
(四)关心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学生们除了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之外,在课余时间也要适当的放松,才能保证身心的健康,才能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因此吴老师在教学活动之余,也充分关注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各种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中去(如图6所示)。一方面,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可以让他们锻炼身体,增强体魄,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大学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艺与活力;另一方面,大学里有各种各样的学生组织,如社团、学生会、团组织等,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这些组织中,能够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学校和班级的发展。
图6 丰富的课余活动
总的来说,学生们在自己的安排和老师的引导下,都积极地参与到各类课外活动中,课余生活丰富精彩,从学生们在各项文体赛事取得的优异成绩和在各项组织中的良好表现就可见一斑。这样一来,大学生不仅能够充分展示和培养自己的特长爱好,丰富大学生活;还释放了学业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社交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这必将为今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五)不畏困难,勇敢战“疫”
今年春节前后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乃至全球,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由于疫情,所有教学工作只能在网上进行,导师作为学生们的大家长,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中,更需要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心骨作用。
首先是学习方面,由于疫情的影响,学生们都无法回到学校学习,只能通过线上开学的方式来进行专业课的学习。线上的学习不同于线下,在线上开学老师无法和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互动,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上课时的具体状态。对于学生而言,线上学习相较线下学习来说更加的自由了。由于没有了足够的约束,对于一部分自律能力不够的学生来说,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吴老师时常通过网络的方式,如微信群、QQ群以及腾讯会议等方式,定期地去和学生联系,指导学生制定阶段性的学习计划,督促学生提高自律能力,以此来保证线上学习的学习质量(如图7所示)。
图7 通过腾讯会议与同学们交流
其次,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疫情压力下,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焦虑、恐慌、紧张、忧伤等各种不良情绪,作为导师,吴老师非常注重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学生进行疏导,同学们也很乐意与她分享快乐与疑惑(如图8所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理创伤修复的“第一责任人”。积极引导学生们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可通过自我深呼吸、音乐治疗、知交倾诉、运动释放等路径,积极应对,消除不良情绪。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养成从容不惊、不骄不躁的心理品质,以理性平和阳光的心态看待疫情,戴好“心灵口罩”,有效清除“心理情绪垃圾”,进而形成战胜疫情所需的坚实的“柔性”心理修复防御墙。
与此同时,吴老师还注意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督促他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疫情期间遵照少出门,戴口罩,勤洗手的原则,主动隔离,保持个人和居家的清洁卫生。同时,还鼓励同学们每天适当地开展室内的锻炼活动。因为保持每天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图 8 与同学们的心灵沟通
三、学生代表收获分享
梁谷平同学感谢学校安排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让自己获得了最全面的指导,他深深感受到来自母校的关爱,更是感谢自己本科生导师吴丽丽老师。
据他回忆,2016年,在他刚刚步入大学校园后,入学第一周吴老师就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吴老师一开始就对他们说,一定要树立一个目标,不要丢弃高中的学习习惯,要多思考,不能荒废自己的青春。
四年当中,吴老师对他们非常关心,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每次都和他们深入交流,引导他们成长。大二期间,在大创科研选题中,老师让她的研究生带着本科生进行了FRP筋与ECC混凝土的粘结性能研究试验,在这个试验当中,梁谷平说自己收获了很多。
学生代表梁谷平
梁谷平同学现就职于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
四、导师寄语
记得毛主席说过:“曾国藩是达到儒家立德、立功、立业三不朽的至高境界之人。” 最近我也在拜读曾国藩相关的书籍,感受颇多,我想作为莘莘学子时刻要牢记实现中国梦是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要胸怀大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此我借用曾国藩在修身方面所总结的十六字箴言送给大家,谨慎独处,端肃恭敬,追求仁义,真心诚意!